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宇宙文明的历史和现状:从战国时代到汉朝宇宙论的发展与衰落

人气:162 ℃/2023-12-05 04:12:24

中国是四大古文明之一,有着一段辉煌的天文观测史,带来精密的曆法、博大的哲学与玄妙的星象文化。其中,战国至汉代为中国宇宙论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部份观念甚能先进于中、近古的西洋。当我们回首这些朝代的兴衰递嬗,不仅补苴思想史与科学史的罅漏,更能以此反思汉代以后国人精神世界何以饱和、枯竭。

中国古代主要的宇宙论有三家:「盖天」、「宣夜」与「浑天」。以现代观点而言,宣夜描述宇宙本质,浑天解释繁星运行,盖天与浑天可参照西方地心说(天动说)。

盖天说 穹顶下的大地

「盖天说」是中国最早的宇宙模型,认为「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注 1,即「天圆地方」、穹庐状的天覆盖方形的地。

到了战国时代,盖天说开始受到质疑,如《大戴礼记》中就记载,曾子曾提到:

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谓之圆,下首谓之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注 2

意思是「圆天」与「方地」的形状无法契合。

到了战国晚期,盖天说被修正为「天似盖笠,地法覆槃」注 3,即天与地为平行的拱面;另种说法是天与地是平行的平面,由八根「天柱」支撑。传说中的水神共工,就是在与颛顼争夺王位失败以后怒撞了天柱之一的不周山,导致「天」倾斜,也就有了「女娲补天」的故事。

然而,无论「地」是什麽形状,星体将永远处在人类能看见的范围,并不符合天体东升西落的观测结果,「汉赋四大家」之一的扬雄写的《难盖天八事》就否定了盖天的说法。儘管到了西晋时期,仍有虞耸的「穹天说」来继承盖天理论,但在愈发广大而精确的观测数据面前,盖天说已是落日馀晖。

盖天说的代表作《周髀算经》。图/wiki

宣夜说 由「气」推动的无边宇宙

「宣夜说」,则认为宇宙无边无际,而「气」推动宇宙的运行。这样的想法受道家宋鈃、尹文的影响,即「气」为万物本源。《庄子.逍遥游》中写道: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中便隐含宣夜的概念。

如今的我们认为宇宙虽非无限大,却没有边界与固定形状,这点与宣夜说相同,儘管这样的理论在观测实用上不如盖天说与浑天说。

宣夜说对于天体生成的理论,也与今日意外巧合。《列子.天篇》就提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而在现今的天文学概念中,恒星确实是由气体聚集、压缩而成。

现今的天文学认为,宇宙中充斥着尘埃和气体。图/envato

神秘的宣夜说在战国以后逐渐失传,到了东汉时只剩郄萌一家。还有西晋杨泉《物理论》写道:

发而升,精华上浮,宛转随流,名之曰「天河」,一曰「云汉」,众星出焉。

也继承宣夜说。至于「气」与宇宙论的建构工作,就由浑天说继续发展。

浑天说 最接近真实宇宙面貌的一刻

「浑天说」主张宇宙是个完整的「球体」,而非盖天说的「半球体」,而地球处于这个球体之中,这个说法较接近现代的天文学理论。同样受道家的影响,浑天说的宇宙组成裡,「水」与「气」是重要的概念。

这个概念最早可见于战国楚地竹书《太一生水》与《恆先》注 4、注 5,同期的魏人石申与齐人甘德也依浑天之说,设计出最早估算天象的「浑仪」。

汉武帝的年号「太初」显然受到浑天说的影响,也正是于此前后,浑天说逐渐取代了盖天说的地位。此后,仍有不少关于「气」的零星论述,如西汉末年的《易纬》、东汉王充的《论衡》、《白虎通》。

而东汉科学家、「汉赋四大家」的张衡集浑天说之大成。他设计了以水为动力、并加入地平圈和子午线的「浑天仪」,其着作《浑天仪》与《灵宪》分别继承了「水」与「气」的学说。可惜《浑天仪》如今已失传,只能从晋人的《浑天仪注》中略窥一二。

此外,《晋书.天文志》中写到:

宣夜绝无师承,周髀多所违失,惟浑天得近其情。

而唐代的方炯也写了《浑天论》来驳斥盖天和宣夜的理论。由于哲学理论与文人的支持,浑天说力压其他两者,逐渐成为中国宇宙观的主流。

天球仪(又名浑天仪、浑象),用以表现恆星和星座位置,并能演示天体的周日运动。

虽然未有数学化的观念,但中国宇宙论却如此接近事实。然而,为何在汉代以后就再也没有巨大斩获、进而造就西方那般的天文革命呢?

农历的出现与天文观测的式微

明代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到: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此处的「三代」指的应该就是尧、舜、禹,其中不难见到:由于农耕需求,上古时代的天文学经验迅速积累,如被认为可能是尧都平阳的山西陶寺遗址,就有着中国最古老的观象台(约建于西元前 2100 年)。

《尚书.尧典》也说道:

(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这些都可以看出,上古的四季是由「星宿」来定义;大火星(心宿二)也十分重要,用以判断入秋的时间,《史记》就记载了尧曾封商人始祖契于商丘,任「火正」,负责观测、祭祀大火星。

由此可知,古代人由于生产劳动的需要,人们「时间」和「季节」的掌控非常重要,因此必须研究天文和曆法。然而,自从夏后氏制定《夏小正》开始,农民曆的出现,大大减少了观星的必要。

此外,受到文化变迁的影响,汉代以后的天文学更开始搀入「谶纬之学注 6」,「宜」、「忌」观念深植人心,造成西周的人文精神与东周的理性精神逐渐丧失。虽然汉代天文学仍有极高成就,但究其根本,仍是奠基于战国天文哲学的实际观测结果,宇宙论体系的成长已相对趋缓。

然而,这是中国宇宙学或天文观测没落的主因吗?

知识份子的胸怀

事实上,王充的《论衡.讥日篇》批判了当时的迷信氛围,就是理性精神未被「谶纬」的飞沙走石淹没的中流砥柱。一种学说,或者一种学术风气的兴衰下,最重要的还是知识分子的胸怀,纵使国家学术风气有了些许问题,只要那些文人持续发声,那麽企图寻求真知的风尚就能成为铜山铁壁,所有挑战相形之下悉如荧光单薄,被穆穆的清风飘颻殆尽。

不幸的是,随着朝代的递嬗,「儒学」逐渐成为读书人的唯一;唐代科举犹有「明算」科,元、明以后的四书五经则已佔据了一切,清代更把仅存的儒学冻结为僵化的「朴学」。于是,读书人的视野预渐狭隘,那片遥远的星河渐行渐远,把滋养科学革命的后土,拱手让给了西洋。

注解

出自《周髀算经》卷上之五。

出自《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之一

出自《晋书》《志第一 天文上》之八。

张佑任(2021),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之宇宙论。《哲学论集》,53(p33 – 53)。

丁四新(2018),楚竹书《恒先》的三重宇宙生成论与气论思想。《中国哲学》,2018 年 01 期。

谶纬之学:一种政治预言。「谶」是假藉上天的预言来达到政治目的,通常会加上图作配合,称为「图谶」。 「纬」则是假藉孔子的言论所伪造出来的典籍,是真正记载孔子言论的「经」相对,所以也称为「纬书」。 「谶纬」是一种用来凸显帝王政权合理化的工具,盛行于西汉末年。

搜索更多有关“宇宙文明的历史和现状:从战国时代到汉朝宇宙论的发展与衰落”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