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宋史王禹偁文言文翻译赏析:古文解析,王禹偁海说惠物而能永

人气:428 ℃/2024-04-27 05:58:42

《海说》是王禹偁年轻时写的一篇杂文。本文认为,大海之所以成为“百川之王”,并永久存在,正因为其有所收纳,也有所产出。以此劝诫做君主的人,如果过分贪婪,一味地对百姓巧取豪夺,却不做利于百姓的事,终会导致灭亡。

下面来详细解说一下本文。

《海说》

凡物有纳者,必有所出。海,吾见其纳也,未见其出也。然则,弥天地,更万世,滔滔百川,靡昼夜而东注,虽海之钜者,庸能不满溢乎?

一件东西,只要它有所收纳,就必定有所产出。而大海,我只看见它的收纳(百川入海),没有看到它的产出。然而,自有天地以来,全天下的河流日夜不停地注入大海,大海虽然宽广,(但如果只进不出的话)总有一天会满溢出来吧?

文章开头先摆出一个观点:“凡物有纳者,必有所出。”接着又提出大海这个似乎与前面观点相矛盾的例子;接着又来了一个转折,提出对大海“见其纳也,未见其出也”的质疑。短短几十字,就出现了两处转折。

伯阳谓海为百谷固为王矣,固善下矣(1)。然不独有所纳,抑亦有所施也。犹圣人之道,日用而不知。故朝夕被海之泽者,曰海之功也,何以明之?海涵虚东荒,密迩(2)旸谷(3),每日浴于渊,而气腾乎天,由是蒸而润者谓之露,嘘而霈者谓之雨,飞而结者谓之霜,飘而散者谓之雪。雨露之生成,雪霜之收藏,是万物朝夕被海之泽也明矣。譬设爨(cuàn,烧火煮饭)于釜,盖之以盎缶(fǒu),则釜未沸而盎缶已濡矣。物之小者犹尔,况巨浸(4)乎?故曰:不独有所纳,抑亦有所施也。

(1)伯阳即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2)密迩,接近。(3)旸谷yáng gǔ,日出之处。(4)巨浸,大海。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他认为大海之所以能成为江河湖泊之王,引得天下江河都汇入其中,是因为它能处于江河之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海拔低)。但是王禹偁认为不止如此,大海能成为王者,还因为它对天下有所施与、付出。何以见得呢?

古人没有如今的科学知识,对太阳、大海的认知与我们不同。他们认为,太阳每天都在东方一个叫“旸谷”的地方沐浴,然后升上天空。大海在东边,正靠近太阳沐浴的旸谷,太阳一发热,大海中的水就变成蒸汽升上天空,又变为露、变为雨、变为霜、变为雪,散布到各地。雨雪霜露正是大海“回馈”给天下万物的。这段话非常符合现在的科学,但当时的人不一定理解,因此王禹偁又举了一个例子:譬如做饭,锅里放上水,上面盖上锅盖,火烧起来以后,锅里水还没沸,但锅盖上已经被蒸汽润湿了。大海里的水变成蒸汽也是这个道理,大海好比锅,天空好比锅盖。所以说:大海不止有所收纳,也有所产出。

王禹偁在这段中详细说明大海的“付出”,论证了文章开头的观点:“凡物有纳者,必有所出。”

或谓,方载万里,海在一隅,岂海之泽能备于天下邪?!海既为王矣,则以五湖为五侯,以九州为九伯,以四渎为四岳,至于池沱沼沚、陂泽浦薮,皆附庸也。故五侯得以专其惠,九伯得以供其职,各以其所属土地分野,而为雨露以生成之,为霜雪以收藏之。斯亦上尊王室而旁市民利也,诚所谓有所纳而必有所施者尔。

有人说,天下那么广大,而大海只处于东方的一角,海里的水只能滋润到离大海近的地方,远的地方哪能得到滋润呢?

前面引用了《道德经》里的话,说百川入海,大海是百川之王。王禹偁在此处反向推演,既然大海是王,那么汇入大海的那些江河就好比王的臣子,汇入江河的支流、小的湖泊又可以比作臣子的手下。这些江河湖泊都是大海的附庸,里面的水都可以升腾上天,成为雨雪霜露,滋润一方土地,就好像地方官养育一方百姓。

如果把大海比作君主,江河比作一方诸侯,各种支流、小的湖泊可以比作诸侯之下的地方官。虽然君主离普通老百姓很远,但如果君主能选择培养好的诸侯,好的诸侯再选择好的地方官,这样,百姓就会受惠,归根结底,也是君主的功劳。

故古之王者厚往薄来,以恩信御天下,不敢侮于鳏寡,况诸侯乎?故禹会涂山,玉帛万国未闻禹之盈而覆、满而溢也,盖所纳鲜而所施广矣。商受(5)积粟渭桥、聚财鹿台,知所纳而不知所施,故盈而覆、满而溢,亦宜矣。是知,海不特以柔远而为尊,亦以惠物而能永。是以屯其膏者,易象有悔(6);竭其泽者,诗人攸讥。

(5)商受,商纣王,子姓,名受。(6)亢龙有悔,意为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失败而后悔;也形容倨傲者不免招祸。出自《周易·乾》。

所以,古代的王者以恩信统御天下。这里,王禹偁终于把注意力从大海转移到了君主,这才是他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他从正反两面举例,证明“知所纳而不知所施,故盈而覆、满而溢”。

他先举了大禹涂山会盟的例子。据《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在这次涂山之会上将天下分为九州,而他自己成为天下共主。王禹偁认为,大禹能被各部落首领信服,是因为他为天下做出了重要贡献,而索取的东西很少。而商纣王把天下的粮食积聚在渭桥、财宝积聚在鹿台,都归自己所有,这是他只知收纳、不知施与,因此导致最后的覆亡。这也证明了大海不仅以能处下而为王者,也因为能惠及万物而永久存在。所以搜刮民脂民膏的君主,早晚会因失败而后悔;涸泽而渔的人,诗人就会讥讽他。

自秦郡天下,恩苦惠干,食民若蚕,吞国若鲸。六雄之鬼馁而不祀,兆民之首悬而不解。汉用晁错削夺诸侯,亲亲之恩绝于上,憧憧(7)之赋疲于下,厚敛自足,多藏取亡。吁!可惜哉!以至天道用违,人心以离,春露之不滋,夏雨之不时,秋霜之不令,冬雪之不正。怨气积而为骄阳,谤言振而为迅雷,饿肤散而为飞蝗,战骨化而为暴电。凶荒盗馑,良由是欤。

(7)憧憧chōng chōng,往来不定。

自从秦朝废诸侯、立郡县以治天下,蚕食百姓,吞并六国,致使天下民不聊生。西汉用晁错的主张来削弱诸侯,致使皇室亲情断绝,百姓赋税深重。这都是“厚敛自足,多藏取亡”的例子。因此天象异变,灾荒饥馑不断。

从这段可以看出,王禹偁是推崇古代诸侯制,反对郡县制的。他认为君主设立郡县制是为了更好地搜刮百姓,并把一切灾难归咎于此,这是他的一个偏见。

呜呼!人君者,大海也;诸侯者,江湖川泽也;兆民者,百谷草木也。人君善下则诸侯归之,国君利下则兆民戴之。苟有所纳而无所出,知其积而不知其施,则诸侯叛、兆民乱矣,又焉能长久乎?如是,则为天下者无于人鉴,当于海鉴。

最后,王禹偁总结说:人君,好比大海;诸侯,好比江河;百姓,好比草木。人君甘于屈己,诸侯就会来归附;人君能够利于百姓,百姓就会拥戴他。如果不这样,那就会诸侯叛变、百姓生乱,国君的地位怎么能长久呢?因此,国君不用以人为鉴,以海为鉴就可以了,意思是国君应学习大海的“有所纳亦有所施”、“惠民而永”。

虽然王禹偁的目的在于劝诫君王,但“有所纳亦有所施”同样适用于我们普通人。从某种意义来讲,老天是公平的,你如果想得到一样东西,就必须付出相应的努力和代价。你得到了不该得到的,就会失去不该失去的。所以,做人不可贪婪,我们只应拿取属于自己的报酬,不要去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搜索更多有关“宋史王禹偁文言文翻译赏析:古文解析,王禹偁海说惠物而能永”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