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贵州最常见的粽子:与,粽不同

人气:314 ℃/2024-04-08 11:02:04

2015年端午节,沿河龙舟竞渡场景。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在历史的长河中,“大聚居又小杂居”的土家族人,形成了“大同小异”的民俗文化。在沿河,“端午”都被俗称为“端阳”。“端阳”有大小之分,五月初五为“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两个端阳都尤为重要,因而至少要过两个“端阳节”。而在其他的一些土家族地区,甚至要过三个端阳,分别是五月初五的“头端阳”、五月十五的“大端阳”和五月二十五“末端阳”。

沿河土家人过“端阳”,较为注重的又是“小端阳”。这一天,民间除了要做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祭祀鬼神外,还要在自家的堂屋祭祖烧纸钱。

当然,祭祖可在“小端阳”,亦可在“大端阳”,一般只祭祀一次。祭祀时要将堂屋打扫干净,堂屋香火的大桌子上从外向内,摆放上三盘不同的荤菜,三盘粽子(粽子要去掉粽叶),三杯酒,三双筷子搁在粽子盘上,筷子头向内。而在堂屋的大门外左侧,还要摆放一杯酒,三种不同的荤菜和粽子盛放在一个碗内,碗上摆放一双筷子。

香纸烛堂屋内外都要摆放,一般香烛先点燃,家中男主人在堂屋内拿着纸钱朝大门外作揖三个,再向堂屋内香火作揖三个,就开始烧纸钱了。祭祀完毕后,一家人才能围坐在一起吃饭,在此之前都是不准先吃饭的。

沿河土家人过端午,传统的公众性活动就是一年一度的龙船竞渡。得益于乌江河穿城而过,加之近几年县城下游的彭水电站和县城上游的沙坨电站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曾经“乌江滩连滩,十船九打翻”的景象已变成“高峡出平湖”,曾经用作龙舟的“歪屁股船”已被专业的龙舟替代,如今的龙船竞渡一年比一年热闹精彩,参与和观望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而在龙舟游行和欢呼庆祝时,土家人还会跳起传统的“摆手舞”。

作为一个节日,沿河土家人过端午还有一个特点是娘家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来一同过节。娘家在将女儿、女婿接来共度端午良宵时,女儿、女婿要背来糖、烟、酒、面条和猪肉,作为“五色礼”敬献给岳父母,也叫“拜端阳”,也如“拜年”一样重视。岳父母则准备好粽子、麻花等款待。女儿、女婿回家时,娘家要送两把花雨伞,俗称“鸳鸯伞”,这象征着夫妻风雨同舟、忠贞不渝,感情天长地久。

纳雍人过端午。

小记的老家位于纳雍一个边陲的旅游小镇农村。对于端午的印象,大多时候都是大人们都在忙碌。因为这个季节对于乡下的农民们来说,最要紧的是趁着端午水赶紧播种插秧。

家中老人说,屈原和我们熊家是本家。高中时偶然翻到家谱,发现屈原老人家和我们居然在同一谱书上,家谱首先翻到的是黄帝,然后就是楚本记,上面都清清楚楚记录了屈原和我们确实有关系。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孙,只是因其父封屈地,以地为姓,顾名屈原。一直半信半疑,后来看了康熙黄帝的老师熊赐履和民国时期学者熊十力编写的熊氏家谱本,和家谱记录一般,才打消了自己的疑虑。

但时隔几千年,唯考试遇其诗,端午过节时,才会想起家族的这个伟人来。不管怎么样,对于这个节,大家都是很高兴的。印象中的端午时节,都是有雨的,家家户户都在四处请人插秧。否则雨水一过,秧苗插不及时,稻田干枯,就会影响收成。为此,节日的欢乐转换成了农忙插秧的欢乐。

节前,家里就会打好糯米粑,包好粽子,提前就把节给过了。如果遇到端午节前插好秧,那全家将是最为开心的事。为过节庆祝栽秧完工,一家人在一起会做和过年一样好吃的美餐。如果遇到农忙完工,端午节这天全家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高高兴兴游玩上一天,美其名曰“游百病”,即是游走百病之意。游玩期间,年轻男女会有很多有趣的事,对对山歌,明目张胆地谈点小情小爱什么的;大人些则找上几个合意的人,打点小牌和点小酒什么的;小朋友们则会在山间田野采集点野花野草晚上带回,大人煮水后帮其洗澡,以驱一年灾邪,保佑其一年平平安安。

湄潭端午习俗少不了的棕叶和红汗菜

在小记的印象中,湄潭人的端午节与各地相比,似乎要简约得多。诸如赛龙舟、喝雄黄酒、制凉茶等,在湄潭都难得一见。不过端午节的重头戏“吃粽子”,在湄潭依

然沿袭多年,只不过湄潭的粽子和其余各地的似乎略有不同。

湄潭人包粽子的主料,与各地一样,是上好的糯米。糯米提前一天用水浸泡,泡得发胀、白花花的,用手一捻就成细粉最好。若从粽子馅区分,外地粽子花样繁多,有咸味的肉粽、腊味粽、咸蛋黄粽;甜味的红枣粽、莲蓉粽、五谷粽等等。湄潭人包粽子,一般不多加馅,最多加一点绿豆、花生什么的。他们认为,加太多内馅,就失去了粽叶渗透进来的清香,实在是得不偿失。

说到粽叶,湄潭人包粽子很是讲究。单看拴粽子的物件就不同,外地人包粽子多是用白线,湄潭人则是用棕叶,撕成细丝后包粽子。用来包粽子的棕叶,韧性强,在湄潭乡间很常见,往往去屋后竹林、山上就能轻易采到一大把。最主要的是,这个棕叶和粽叶都是青翠的绿色,包在一起能和谐地融为一体,恰到好处。

再来,湄潭人吃粽子,往往就着白砂糖、黄豆面蘸着吃,他们觉得这样能提升糯米和粽叶的香气,而且一点不抢味。此外,端午期间,湄潭家家户户都会吃红汗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苋菜。基本都是简简单单的蒜蓉一炒,便香气扑鼻,尤其喜欢盘底红色的汤汁,浓得跟胭脂一般。

端午吃红汗菜,其实也很应时应景的,正是红汗菜上市的好季节,最新鲜最便宜。红汗菜属于颜色最深的蔬菜之一,又是蔬菜中的最佳品种。其深色叶菜,富含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正好搭配黏性过大的粽子,互补营养,又助于消化。

现在看来,不管是细如丝的棕叶、还是白糖黄豆面、抑或是紫红色的汗菜,都成了儿时在家乡过端午最美好的记忆,现如今到了城里,倒显得弥足珍贵,到底是那一抹难忘的思乡味道。

穿汉服过端午

昨日,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抒发爱国主义情怀,让同学们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充分感受到端午节蕴含的民族情怀,金太阳艺术学校在贵阳市达德书院举行了端午节社会实践活动。

扮屈原、欣赏茶道、诗朗诵,金太阳艺术学校的一百多名同学,身着传统服饰表演情景剧《屈原投江》,学习古礼,点雄黄酒折福。

贵州省石阡县城一带,以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过小端午。一般人家都要包粽粑,备齐鸡鸭鱼肉蛋等,要用菖蒲、艾蒿挂在大门两边,以避邪气。有的还要 造雄磺酒撒于房前屋后以防蛇虫;要煮红鸡蛋、大蒜头来吃。届时女儿女婿、干儿干女、未过门的儿媳、未婚的女婿等,都要来家做客,俗称“打端午节”。

端午节是为了祭祀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抱石投江,旧时石阡县城要在龙川古渡开展划龙船竞赛和抢鸭子活动。

高山或半高山地区,插秧正忙,所以改在五月十五,俗称过大端午。一般要在十四的天放假一天,男人们要下河打捞鱼,上山捕猎,备办吃喝。

贵州榕江侗寨传统灰水粽子迎“端午节”

2016年6月6日,贵州省榕江县乌公侗寨村民欧乔会在展示刚包的灰水粽子。

当日,贵州省榕江县寨蒿镇乌公侗寨的侗族群众纷纷包传统的灰水粽子,用老手艺、老食材、老味道唤回人们的传统记忆,迎接即将到来的端午节。

灰水粽子是用当地生产香禾糯的稻草,烧成草灰,制成灰水,浸泡香禾糯,然后用从山上采摘来的竹叶包装而成。灰水粽子清香,略有咸味,可保存数天不变质,在当地世代传承。

2016年6月6日,贵州省榕江县乌公侗寨村民欧乔会在煮灰水粽子。

民俗专家说端午: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

各种端午的习俗在端午节正式到来之际,不断在民间演绎和传承,除了吃粽子划龙舟等民间习俗被广为传之,端午真正的由来和习俗是否真正只为祭祀屈原呢?记者就此采访了贵州大学的民俗专家张闻玉教授。

关于端午的由来,张教授上世纪80年代就专门写了一篇《端午与阴阳五行说》的文章,文章介绍了端午的由来和阴阳五行说有极大关系,端午在古代并非只是为了祭祀伟大诗人屈原。

张教授介绍,作为民俗,端午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个传统节日。汉代以来就极受重视,因为在农历五月初五,又称重五或重午,是日家家户户皆挂菖蒲、艾叶于 门,制雄黄酒,或饮或涂,以驱魅避邪,所以又称菖节或蒲节。此种习俗,来源甚古,《大戴礼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后汉书礼仪志》载:五月五日朱索 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风俗通》云,五月五日以彩丝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

“端午节时正值五月初五的仲夏,天气湿热,毒虫 侵袭,瘟瘴之气始作,人体很容易生病。所以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气,端午节的各种活动都以避邪、辟兵、禳毒、驱鬼魅为目的。”张教授说道,但是自楚国的屈原跳 江自杀后,端午节的重要内容是包粽子投江祭祀屈原,竞划龙舟打捞屈原。

“在古代,端午并非是一个祭祀的节日,端午之初意则是根据阴阳五 行说制造出来的铸造火器吉日。另外,在古代五月五日并非是一个吉日,反而是个恶日。”张教授说,这要从古代的时间历法记录说起,月建在五,五午音同想通, 有忤逆龃龉之意,于是古人有不举五月子,忌其忤逆,该习俗一直影响魏晋至唐宋,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其父田婴不想要他,其母亲悄悄生下养他;刘裕之名将王 镇恶,生于五月初五,家人以为不详,欲放弃之不养,其祖父为之取名“镇恶”;传宋徽宗五月五日生,以俗忌,改作十月十日,为天宁节。屈原投江与五月五日相 系,寄命运于乖逆之意,人们祭祀屈原的同时,将端午与屈原祭日统一,使得五月五日摆脱了传统的阴阳五行束缚,直到今天得以延续。

记者发 现,相比较国外舶来的情人节等节日,现代的年轻人并不热衷过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张闻玉教授就此说道,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确实有这种文化发展趋势,有 西化的影响,也有自身的原因,导致一定传统文化的断层,文化的断层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将会有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当前,国家在提倡文化自信,某种程度来说 对传统文化的肯定。

搜索更多有关“贵州最常见的粽子:与,粽不同”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