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王重阳为什么建造古墓揭秘?真实的王重阳和活死人墓

人气:380 ℃/2024-03-14 20:09:54

每一个读过金庸小说《神雕侠侣》的读者,想必都不会忘记重阳宫边那座“活死人墓”——

原来这活死人墓虽然号称坟墓,其实是一座极为宽敞宏大的地下仓库。当年王重阳起事抗金之前,动用数千人力,历时数年方始建成,在其中暗藏器甲粮草,作为山陕一带的根本,外形筑成坟墓之状,以瞒过金人的耳目,又恐金兵终于来攻,墓中更布下无数巧妙机关,以抗外敌。义兵失败后,他便在此隐居。是以墓内房舍众多,通道繁复,外人入内,即是四处灯烛辉煌,亦易迷路。

这座活死人墓并不是金庸瞎编出来的,丘处机在历史上实有其人,王重阳和活死人墓也确实见之于道教典籍,可以肯定确实存在过。对王重阳的记载,比较可靠的文献材料有元代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刘志玄、谢西蟾合编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以及李道谦所编《甘水仙源录》等等。

(一)文献中的王重阳和活死人墓

在这些传世资料中,王重阳的形象并不是那么伟大。没有林朝英的浪漫故事,也没有中神通的神奇武功,他生活在纷争的乱世之中,生前各种不如意。他去世后被尊为全真教五祖,有丘处机的很大功劳——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他和丘处机,就好比孔子和子贡。

重阳宫

王重阳的前半生比较平凡,没有做出什么显赫的功业,甚至看不出能做出显赫功业的样子。 宋徽宗正和六年(公元1112年),王重阳出生于陕西咸阳大魏村。这个时候还不能叫他王重阳,重阳子是他后来的号。他最开始的名字叫王中孚,后来改名王世雄(李道谦说是改名王德威,字世雄),再后来他又改名王嚞。据说他“母孕二十四月而生”,我们可以作出一个基本判断:这是不可能的。

在《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中,王重阳是个“异人”。他身高六尺多,有一把大胡子(美须髯),眼睛比嘴还大。他读过书,能通经史,身体也很强壮,善骑射,膂力过人。《甘水仙源录》说他“捐文场应武举”,大约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文科举和武科举都考虑过,最后都没成。左洪涛说他“考取了刘豫所建的‘大齐’国武举,名中甲科”,真实性存疑。

当时“中原多事,秦陇纷扰”,他就搬到了终南县刘蒋村,行事放旷,自称为“王害风”。这时候他有了访道之心,很巧的是,金正隆四年六月,他在终南县甘河镇酒肆里遇到两个仙人,得到他俩所传的道法。这俩人中有一位是吕洞宾,另一位一般认为是钟离权,这两位都是八仙中的人物,后来成了全真教的“五祖”之二。后来,他在甘河镇又遇到了刘海蟾,这几次遭遇就是著名的“甘河遇仙”。大定元年,王重阳在终南县南时村挖了一个活死人墓,四角各植海棠一株。这就是金庸小说中活死人墓的由来。两年之后,他觉得这个活死人墓没什么意思,自己动手把它填掉,重新回到刘蒋村结庐居住。

如今重阳成道宫的活死人墓

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离开陕西云游到山东宁海传教,遇到了富户马钰,后者出资为他修了“全真庵”,成为他事业的转折点,后来马钰和妻子孙不二都拜入王重阳门下。三年之后,王重阳去世于从山东回陕西的途中,终年五十八岁,离他遇仙刚好十年。据说他在五十出头的时候曾经于终南山太平宫壁题诗“害风害风旧病发,寿命不过五十八”,准确地预计到了自己的寿命。

王重阳传教时间只有十年,其中在陕西的七年没有什么效果,在山东的三年比较成功。他能够名满天下,全靠后来全真教门下弟子们的功劳。在接近一百年后的至元六年(1269),元世祖应全真掌教大宗师张志敬的请求,第一次大规模追封全真教五祖七真。分别是:

五祖:东华教主,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

七真: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

这七真的名字,想必金庸作品的读者都不会陌生。金庸对全真教的描述并非任意想象出来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正是从金庸笔下才知道有个全真教。就连那位在小说中暗暗爱慕小龙女的尹志平,历史上也实有其人,他是丘处机座下弟子,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师,金元时期著名道士,八十三岁去世,曾经写过《北游录》《葆光集》。

(二)金庸小说中的王重阳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以生花妙笔重新设计了一个王重阳。除了身为全真教领袖这个身份以外,很少有什么描述和文献资料相符。

抛开王重阳的“武功”不谈,所谓活死人墓实际是王重阳一个人挖掘出来的地穴,《重阳成道宫记 》说“自掘一穴,起封数尺,如马鬣之状”,规模并不大,恐怕只能容纳一两个人,因此两年之后他自己一个人就轻轻松松把这个墓给填平了。小说中的活死人墓则是“动用数千人力,历时数年方始建成”,甚至还设置有两万斤的断龙石。

在历史上,重阳宫和活死人墓并不在一个地方,活死人墓在南时村,而重阳宫是王重阳去世十五年后,在刘蒋村建成,这也和小说中两者同处一地的描述不同。

重阳宫

为了“包装”王重阳,金庸可谓苦心孤诣。《神雕侠侣》第四回中用了一首诗,是林朝英与王重阳赌斗时用手指刻在石头上:

“子房志亡秦,曾进桥下履。佐汉开鸿举,屹然天一柱,要伴赤松游,功成拂衣去。异人与异书,造物不轻付。重阳起全真,高视仍阔步,矫矫英雄姿,乘时或割据。妄迹复知非,收心活死墓。人传入道初,二仙此相遇。于今终南下,殿阁凌烟雾。”

这首诗倒不是金庸编出来的,它本是《甘水仙源录》所记载的《题甘河遇仙宫》,写这首诗的人是元代正奉大夫参知政事商挺,金庸从中截取了一大部分。从这首诗歌来看,王重阳只是道教高人,而非金庸小说中所渲染的抗金志士。郭旃在《全真教的兴起及其与金王朝的关系》中批评说,王重阳是一个“未为南宋守节,追求功名利禄的汉地士人”,其论断建立在王重阳应“齐国傀儡政权的科举”的基础上,这个基础是否牢靠,尚且存疑,但身为道门中人,王重阳本人对宋金之争不感兴趣还是能看出来的,小说中王重阳起事抗金一说,概属虚构。至于王重阳和林朝英的感情,那更是金庸的构思结果了。

(三)王重阳是怎样“炼”成的

那么,金庸为什么会虚构出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活死人墓、这样一个家国情长的王重阳?

我们应该把《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放到当时的时代环境之中去审视。首先,作为作为商业文明的产物,金庸用“武侠”迎合了世俗的喜好,满足了读者们渴望力量、渴望行侠的潇潇洒洒白日梦,把王重阳、郭靖、洪七公、张无忌、令狐冲等“大侠”包装出来,推向大众,这是“成人的童话”,也是严酷生活现实之外的小小桃花源。因此,他需要用传奇的故事、曲折的情节、浪漫的爱情来投合读者的期望。生活在宋金之争的特殊年代、经历不凡的全真教祖师王重阳具有被利用、被改编的空间。

从金庸的创作阶段来看,这两部小说都属于“射雕三部曲”,前者连载于1957-1959年的《香港商报》,后者连载于1959—1961年的《明报》。金庸1924年出生,创作《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时,不过三十来岁,正是年富力强、雄心壮志之时,因此小说中多有锐气——不但选择了宋金、宋元激烈斗争的历史空间,还要突出侠义、忠孝等中国文化精神。比如在《神雕侠侣》中,郭靖面对忽必烈朗声道: “郭某纵然不肖,岂能为昏君奸臣所用?只是心愤蒙古残暴,侵我疆土,杀我同胞,郭某满腔热血,是为我神州千万老百姓而洒。”因此严伟英在《金庸小说创作的思想历程》中认为金庸在1959年以前创作的小说强调救世思想、生活中遵守正统文化的道义要求,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义处世。此时金庸想要塑造“大侠”,他们精神崇高,力量强大,对生命有感受力,对社会有责任心。因此全真教祖师王重阳就被金庸强化到正义一方,以图获得读者的更强烈认可。王重阳摇身一变成了抗金义士,原本只是随性为之的活死人墓变成了暗藏器甲粮草的大墓,这都渲染出王重阳的英雄气质。

为了勾起读者的同情,金庸还偏偏要把这些人中龙凤的“大侠”推进情义、忠奸、正邪、夷夏的巨大矛盾之中,无论他们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都面临煎熬和痛苦,加深英雄的悲剧性:王重阳与林朝英之间的不可得之“情”,王重阳救国无望的不可得之“忠”,好在英雄就是英雄,哪怕身处逆境也能积极进取,杨过在惨痛之于修炼出“黯然销魂掌法”,和王重阳举义失败,愤而隐居在这活死人墓中修炼出盖世神功是相通的。这样一来,无论是由身份危机而造成的痛苦折磨,还是锐志进取所引起的敬仰,都能够获得华人社会的强烈共鸣。

最值得强调的是金庸创作武侠小说时的文化氛围。香港原本和大陆紧密相连,文学运动息息相通,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这种联系突然减弱,使脱离文化母体的香港在制度、语言、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异常”被放大,英国殖民统治下的身份意识混乱令香港陷入非古、非中、非西的“文化虚根”状态,香港文学被迫重新探索自身身份。正如同台湾文学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等一系列思乡主题的作品,金庸选择中国历史为创作主题,也是在明晰自身的中华身份,表现出对母体文化的强烈认同渴望。

金庸以一种“文化贵族”的手法,在武侠小说中重新建构了具有浓郁中国气息的古典传统。他利用自身扎实的古代文化素养,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等作品中描绘出一个瑰丽的古代世界:黄蓉不但能做出经典名菜“二十四桥明月夜”,还能在渔樵耕读面前以“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居焉得许多鸡”相诘问,全真七子谭处端临终时诵咏“手握灵珠常奋笔,心开天籁不吹箫”,一灯大师身边的朱子柳把唐朝褚遂良《房玄龄碑》和张旭的《自言帖》化入武功中,儒释道、琴棋书画、酒食礼俗等等文化资源都被金庸整合进武侠小说中,那么,王重阳和全真教出现在金庸小说中也就非常自然了。

房玄龄碑

值得感叹的是,为了塑造出“侠”的正义形象,青年金庸把王重阳涂抹成了一位武功绝顶、有情有义的高士,塑造出一个朴实无华的英雄,但金庸终于慢慢放弃了英雄。在1969年到1972年间创作的《鹿鼎记》里,这种壮怀激烈消失了,韦小宝不再是义士、英雄,他甚至连武功都是三脚猫水平,与郭靖和杨过这样的“侠”有天壤之别,他是个“士可辱而不可杀”的“反英雄”。从“侠”的歌颂到“侠”的没落,这十来年间金庸的思想变迁是个很有意思的论题。

搜索更多有关“王重阳为什么建造古墓揭秘?真实的王重阳和活死人墓”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