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中风偏瘫十年扎针灸还有效吗?中风导致的瘫痪还有救吗

人气:331 ℃/2024-04-08 07:27:37

脑卒中作为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质量的主要疾病,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著称。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以患侧上肢屈肌群优势的屈曲性痉挛,下肢伸肌群优势的强直性痉挛为特征。

若不及时干预将会导致挛缩、变形等一系列无法纠正的表现,严重影响到患者基本活动和日常生活,甚至因此影响到患者的心理状态。

因此,重视脑卒中患者的痉挛状态并积极治疗尤为重要。目前针对PSS的西医治疗主要有口服抗痉挛药物、局部肌肉注射肉毒素、现代康复训练、经颅电刺激、外科手术及生物反馈技术等。

但以上疗法存在恢复周期长、不良反应多、费用高昂、操作复杂、手术难度及损伤大、缺乏个体化治疗等问题,不能够良好的推广。

针刺疗法治疗PSS安全有效,临床疗效确切,可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其重新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运用腹针结合头针治疗PSS。

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数十年研究后创立的,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纠正人体偏颇、调治经络、脏腑的一种特殊疗法。

相较于传统针灸疗法,腹针疗法无痛、高效,可避免副作用大、风险高、刺激敏感等问题,能较好的放松患者情绪,降低因刺激加重痉挛的概率,现已被广泛运用于临床。

头针疗法是结合现代解剖学、大脑皮质功能投影定位以及生物全息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特色针灸疗法。

本课题采用的国标头针(取穴以《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为根据的头针)被证实对促进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修复有明确的疗效,从而缓解其高肌张力状态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是目前中医临床治疗PSS的常用方法。

且头针疗法安全、便捷,与有充分临床依据的腹针疗法相结合后,既能调控人体脏腑气血,又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从中西医角度均能改善PSS患者肢体功能,为PSS提供了一种更有效,且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均较好的新的治疗方法,为针灸的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一、中医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1.病名源流

PSS的主要症状为中风后筋肉拘急、肢体痉挛、屈伸不利,在历代文献中无统一的命名方式,隋代巢元方将拘挛作为风病的一个重要症候:“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治诸风方》则采用“挛急”描述PSS;金代《风科集验名方·中风半身不遂》提到的“筋脉挛急”便属于本症;宋代杨倓所著《杨氏家藏方》中写道:“窦侍御仙酒,治偏风,手足拳挛,半身不遂”,其中手足拳挛即为PSS。

由此可见,虽然中医传统文献未就PSS做单独的论述,但对其症状的描述及病因病机探讨还是有较为详尽的研究。

2. 病因病机

PSS作为中风的常见症状之一,其病因病机与中风病一脉相承。患者平素心、肝、脾、肾阴阳失调,又受情志、饮食、房劳、外邪等原因影响,正虚邪实引发中风。

中风后患者一侧肢体瘫痪,气血运行不畅,诱发瘀阻,痰凝、瘀血凝滞脉络,进一步加重了气血的滞塞,肌肤筋脉无以濡养。

PSS的发病机制有阴阳不调、心肝火旺、风邪扰动、痰凝、气逆、血瘀六端,互扰互侵。

其根本在于肝肾阴亏,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肝主筋,体阴而用阳,依赖于肾水的滋养。

肝肾阴精充足,则脏腑气血自和,阴平阳秘;若肝肾阴精亏虚,一则阴津不足无以生血,不能濡养筋脉,二则不能制约阳气而致肝阳化风,皆可造成肢体关节拘挛僵硬。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杂证会心录》提到“拘掣属肝,肝主身之筋也”;《景岳全书》认为“偏枯拘急痿弱……阴虚气中无血,则病为抽掣拘挛”即能说明此意。

3.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数十年研究后创立的一种依据中医的理、法、方、穴,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从整体出发作用于腹部穴位来纠正人体偏颇、调治经络、脏腑,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濡养经筋,调和脏腑的一种特殊疗法,现已被广泛运用于临床。

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汇集经络、集中脏腑,为运输周身气血的经络提供基础。

相较于传统针灸疗法,腹针具有高效、无痛、安全、快捷等特点,且刺激性小,能较好的放松患者情绪,降低因刺激加重痉挛的概率,是对中医理论继承和发扬的新治疗体系。

薄教授认为脐带是人类在胚胎时期维系胎儿和母亲的纽带,母体以脐带为媒介为胎儿传输气血营养,胎儿得以成长发育,故脐带是人类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

出生后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部作为脐带的残端,继续行使输布气血和调控全身的作用,该理论称作“神阙布气理论”,而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部称为“经络神阙系统”。

经络是人体输送气血、运行气血的通路,前腹壁富含的淋巴、血管、神经,可对人体脏腑和全身气血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PSS会导致气血经脉闭阻不通或通行不畅,在腹针的调节作用下,气血津液可通过腹部大量的神经和血管输送至周身以治疗疾病。

全息律提出,将宇宙视作一个由相关但不尽相同的物质所组成整体系统,任何一部分显态信息和隐态信息的总和和宇宙这一大系统的信息量相一致。

换言之,任何一部分都是宇宙整体部分的某处缩影,且宇宙万物都遵循此规律。将全息律应用于人体可得,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是人体自身的缩影,即人的整体信息都可在人体的任何局部或特定部位被反映,这就是生物全息律。

从腹部来看,脐具有胚胎性质,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发育单位,也能一定程度上反应患者的脏腑和整体。若主体某一脏腑或组织发生病变,脐也会出现异常的病理反应。

反之,腹部的分布系统具有调节全身各部位的作用,故针刺腹针能影响相应部位或脏腑,纠正偏颇,治疗疾病。

薄氏腹针系统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共称为“引气归元”,其中中脘、下脘均属胃脘,多气多血,有健脾助运、升清降浊之功,在处方中有滋养后天、通化浊杂之效;气海培补元气,关元培本固肾,二穴合用可补益肾气、交通心肾、调畅气机以鼓动气血;四穴合用,有“以后天培养先天”之意,故取名“引气归元”。

其中上风湿上点、上风湿外点可疗上肢功能障碍,下风湿下点可疗下肢功能障碍。诸穴合用,既能调节脏腑阴阳功能,纠正肝肾阴亏,制约阳气,平肝止挛,又能健脾助运,升清降浊,通瘀消痰,畅通气血,从而滋养筋脉,达到治疗PSS的目的。

4. 头针疗法

头针又称为头皮针,是按头部的点、线、区为特点取穴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结合现代解剖学、大脑皮质功能投影定位以及生物全息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特色针灸疗法。

头部不同部位都对应其特定的体表投影和脑部功能,通过不同部位针刺可达到不同效果。

中医学中有“脑为髓之海”“头为诸阳之会”之说,《千金方》曰:“头者,人神所注,气血经脉三百六十五络上归头。头者,诸阳之会也。”

针刺头针能通过刺激局部经络而起到治疗作用,尤其适用于脑系疾病。通过针刺头部的特定区域,促进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修复,从而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是目前中医临床治疗PSS的常用方法。

从中医学角度考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部,而六阴经中足厥阴经与手少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所有的阴经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上达于头面,针刺头部可达到一穴带多穴、一经带多经的整合作用。

本病病位在脑,使用头针治疗体现“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气在头者,止之于脑”,作为“头之气街”,头针治疗能够达到调整气机,输布气血,通利关窍的作用;脑为髓海,元神之府,气血精微上充以滋养脑。

因此针刺头针在刺激头部经络的基础上,又能通调全身气血阴阳。现代医学研究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探讨了头针对脑重塑的疗效机制。具体如下:

①头针治疗能扩张血管,增加脑灌注量,刺激侧支循环的开放,改善脑循环和能量代谢,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②头针针刺可以上调缺血再灌注区海马齿状回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该部分神经细胞粘膜分子的表达,从而诱导神经干细胞(NSCs)增值分化,纠正脑损伤。

③针刺头穴能激发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抑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促使神经干细胞增值分化,增强脑神经元突出的可塑性,调控神经递质的代谢,从而促进脑神经重塑。

四穴线都可促进建立脑侧支循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病灶,修复脑损伤。

自1970年应用头皮针以来,在多种疾病,尤其是脑血管病中都取得较好疗效。

近年来,在脑血管疾病中头皮针更是起到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医者对头皮针在临床中的应用也倍受关注。

孙申田教授认为,达到一定刺激量的头针针刺能够激发信号穿过颅骨直接作用于大脑,兴奋皮层细胞,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孙教授将头针兴奋大脑的作用命名为“针场”。袁友利在对4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治疗中,以头针配合体针的方式,经过四周的疗程,其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的体针。

结语

1. 腹针结合头针及常规针刺治疗、腹针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及常规针刺治疗均能降低PSS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及上、下肢运动功能,且腹针结合头针及常规针刺治疗优于腹针结合常规针刺治疗,腹针结合常规针刺治疗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2. 相较于上肢运动功能,腹针治疗在改善PSS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方面更有优势。

3. 在临床观察及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无任何不良反应,证实以上疗法的治疗方案安全性高,适合推广应用。

采用腹针结合头针及常规针刺疗法降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及上、下肢运动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及可行性

搜索更多有关“中风偏瘫十年扎针灸还有效吗?中风导致的瘫痪还有救吗”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