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教育>正文

人生修炼的三个境界:修炼有成的人都有哪些表现

人气:457 ℃/2023-11-17 17:03:00

01

已经证到高层次的道友在上面跟师父们进行交流的时候,师父就指出:“你的元神已经成正果了。”这说明他的道心已经定位了,道身已经形成了。以后再与自己的元神同步同炼,一起同得道果,同得福位。

不见得一定要“见”,不见得要用“见”字来解决问题,而是一种整体性的感应,包括局部性的感应,来反映体内整体的或局部的生理变化状态,要从整体性去分析和思悟。《易经》有一种方法,就是根据修炼过程中的处理标准,来鉴别内在的“三家相见”。比如老年妇女,天癸已经干净了,她又炼回了月经,又从“有”炼到 “无”,这本身就是回到了十四岁以前的先天状态。有的道友长期处于婴儿睡眠状态,睡眠时喜欢四肢卷曲,双手自觉握固,就像胎儿在母腹里一样,进入功修炼丹,这说明他的指标已返归到胎胞时期。

还可以根据头部、呼吸以及身体各种状态的变化,都可以鉴别当前修炼处在那一个界位上。自古以来,翻开任何一种丹经, 都没有说看见了什么什么,没有把看见了神仙、看见了体内一朵莲花、看见了自性元神等等作为鉴别修为层次的指标。这些“见到什么”只能供参考,不能作为鉴定 的绝对指标,也不是见到了什么什么,就说明你成道了。鉴别的标准在什么地方呢?在生理指标上。比如讲几个小时课不喝水行不行?以此来鉴别脾胃功能状况怎么样。

在空气污浊的地方是否能做不到呼吸,来鉴别肺炁炼出来了没有?肺的先天功能调出来了没有?在寒冷的天气里穿少一点,看是否冻得牙齿打架,浑身是否发抖?在比较热的情况下,看看汗的排流量是否比常人少得多?这些都有生理鉴别指标。成道与否,不是以在功态中见到什么东西,或在玄元看到什么为指标,一定要落实到后天生理指标的变化上,这才是真实的。

02

不要因为学习实践玄修真理,而丢失了实践的鉴别方法,这一点提醒大家注意。五行的攒簇与和合应当是高质量标准的。在功态中、在自我感觉中的一些现象,只是信号的启动,带动命功的运动,离开了命功这个基础,性功也是一无所成。在早期性功变化的时候内部各个生理系 统、组织器官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当性命合一修的时候,形体的改变也是在显态和隐态合一的基础上,在形体上发生典型性的改变。

例如有的道友结丹以后发现身上原有的疤痕逐个消失了,皱纹逐步展开了,皮肤变得光泽了,气色变得更有透明度了,睡眠、饮食,口里的唾液,眼睛排出的分泌物,耳部的耳屎等等都会发生明显地变化。再从观窍、观行为举止、观言行谈吐都可以分析和鉴别一个人内修五行、内炼三家的内在情况。心一定要处在中位,整体地判别性命双修的阴阳,辩证地 去认识,偏向那个方面都会障碍自己,如如不动才能获得大道。

不能偏,不能倚,此心再好也是无,现在有心先修好忠,如果早日修到无心状态,师尊们就放心了, 我们就放心了。在有心这个阶段还不得不反复强调如何去掉这个“钩”?这个“钩”就是贪、嗔、痴,它是恶源的根本,把它消了就好办了,上面三点就露出来了, 三家就容易汇化为一家了。三家不能相见的原因,就是这个钩子在中间阻碍着,“心”字左右各一点,再加上一个钩,中间又有一点。

中间这一点被凡欲的贪嗔痴所 障碍、所隔断,谁能早一点把这个钩化掉,三家就能早相见,就能汇化为一点,中间一点的真一之妙,就能显露在内道场之中,内道场也就能溶在外宇宙空间的大道 场之中。攒簇和合,说来说去就是这个根本原则。掌握了这个原则,内环境的变化都会非常顺利地进行。

03

每个勤修实炼的学子一定要很好地、经常地、反复地在自己的内道场去找不足,通过找到不足的地方再查找原因的根在哪里。最快捷的办法就是连根拔除,在心中拔去 毒根,从根本上挖掉那些障碍智慧之光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以及本因上的因素,将它化为肥料,促进自己道功的生长,加速内部的先天转化过程,缩短修证的时间。

修真有捷径可走,这个捷径就是老老实实地勤炼实修,就是要修好这颗心,去人心,立道心。道心和人心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不好,说立道心是一句空话。前人说:“战战兢修人心。”人心的洗涤要非常小心,稍一松懈,稍不注意,欲望就会产生,它表现在各个方面。有的人欲看起来好像对道有利,但从高层次上分析,它 还是有害的。一定要跳出来,才能整体把握,才能鉴别自己。

认识并修改自己很难,确实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又是一条捷径,必须牢牢地把握住它,从根本上突破 它,一旦突破了,就会带动内五行整体地先天逆转。修与炼这两者之间,修为主导,炼为辅助,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在心的修持上、性的修持上和消业的实践中, 都要辩证地对待。

搜索更多有关“人生修炼的三个境界:修炼有成的人都有哪些表现”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