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中草药材>正文

推拿的功效与作用

小编:有情有爱/人气:257 ℃/时间:2024-04-25

推拿的功效与作用简介

基本介绍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推拿依据辨证论治原则进行的。它不借助内服药物,很少副作用,对很多疾病都有较好疗效,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常见的适应症包括颈椎病、急性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四肢关节软组织损伤等等。 推拿手..

推拿的功效与作用

基本介绍

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推拿
依据辨证论治原则进行的。它不借助内服药物,很少副作用,对很多疾病都有较好疗效,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常见的适应症包括颈椎病、急性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四肢关节软组织损伤等等。

推拿手法有一定的规范动作和技术要领,需要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的基本要求。推拿的手段不仅限于手法操作,也可以用脚、前臂肘等,或凭借专门的推拿器具进行,有时还可辅以特制的药膏,如按摩膏、按摩乳、冬青油、红花油、麻油、滑石粉或其他润滑剂等介质。推拿手法名目繁多,常见的有推法、按法、一指禅法、揉法、拿法、摇法、击法、扳法等等。根据操作者不同,又可分为自我推拿和被动推拿两大类。被动推拿主要用于防治疾病,包括小儿推拿、正骨推拿、气功推拿等;自我推拿主要用于保健强身,可分为眼保健按摩、四肢保健、健胃法、安神法等。

主要功效

推拿手法
第一,调整脏腑功能。中医把人体的病理变化归结为脏腑功能的失调。推拿就是运用手法技巧使失调的脏腑功能重新趋向新的平衡,以此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第二,疏通经络气血。气血是维持生命的主要物质,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传导、联络的通道。经络气血一旦失常,外邪便可内传脏腑而致病;而脏腑有病,也可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来。推拿通过手法刺激,可以促进经络功能及气血生成和运行,从而使脏腑机能协调,外邪可防,内病得治。

第三,疏理肌肉筋骨关节。推拿手法作用于皮肤,可调节开阖;作用于肌肉,可疏通腠理;作用于血脉,可以祛瘀通滞,使气血畅行。

推拿手法可直接纠正“筋出槽,骨错缝”,因此,无论从外入内的外感病还是由内及外的内伤病,以及跌仆损伤等,都可以用推拿来加以治疗。

作用原理

推拿手法通过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而对机体生理、病理产生影响。概括起来,推拿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等作用。

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素问》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通达表里,贯穿上下,像网络一样,通布全身,将人体各部分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具有“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灵枢·本藏》)的作用,以维持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当血气不和,外邪入侵,经络闭塞,不通则痛,就会产生疼痛麻木等一系列症状。如《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推拿手法作用于经络腧穴,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其中的疏通作用有两层含义。首先,通过手法对人体体表的直接刺激,促进了气血的运行。正如《素问·血气行志》中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举痛论》在分析了疼痛的病理后,也指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其次通过手法对机体体表作功,产生热效应,从而加速了气血的流动。《素问·举痛论》中说:“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二、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筋骨、关节是人体的运动器官。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才能确保机体筋骨强健、关节滑利,从而维持正常的生活起居和活动功能。正如《灵枢·本藏》中所说:“是故血和则经脉流利,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也。”

筋骨关节受损,必累及气血,致脉络损伤,气滞血瘀,为肿为痛,从而影响肢体关节的活动。在《医宗余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指出:“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推拿
说明推拿具有理筋整复、滑利关节的作用,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手法作用于损伤局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消肿祛瘀,理气止痛;二是推拿的整复手法可以通过力学的直接作用来纠正筋出槽、骨错缝,达到理筋整复的目的;三是适当的被动运动手法可以起到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的作用。

三、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全过程,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盛衰消长的结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机体有充分的抗病能力,致病因素就不起作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疾病之所以发生和发展,是因为机体的抗病能力处于相对劣势,邪气乘虚而人。从人体后天之本来看,脏腑的功能,与人体的正气有直接关系。中医的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脏腑有受纳排浊、化生气血的功能。当脏腑功能失调或衰退,则受纳有限,化生无源,排浊困难,从而正气虚弱,邪气壅盛。

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在体表上的相应经络腧穴,可以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手法对脏腑疾病的治疗有三个途径:一是在体表的相应穴位上,施于手法,是通过经络的介导发生作用的:二是脏腑的器质病变,是通过功能调节来发生作用的:三是手法对脏腑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手法操作要辨证得当。推拿手法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调整,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有利于激发机体内的抗病因素,扶正祛邪。

治疗原则

推拿的治疗原则是推拿治疗疾病的总的法则。临床工作中,必须因人、因病、因症、因时、因地,采用和组合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疾病。但推拿的具体治疗方法,是在推拿的治疗,原则下制定的,这些原则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术;标本同治,缓急兼顾;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一、整体观念,辨证施术

推拿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根本原则。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着的。同时,人体与自然环境也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机体与自然界统一性的思想,贯穿在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整体观念的原则,在推拿临床中,既要体现在分析局部症状时,要注意机体整体对局部的影响;又要在处理局部症状时,重视机体整体的调整。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所在,临床中辨证施治表现在,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然后,根据这种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然而,在临床推拿工作中,辨证论治具体表现为辨证施术,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治疗法则,选择手法的操作方法、穴位和部位,进行具体的操作治疗。对按照现代医学分类的疾病的推拿治疗,辨证施术的原则表现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特点。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以病机的异同为依据的治疗原则,即《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意。同病异治,即同一疾病采用不同的推拿手法治疗。某些疾病,病变部位和症状虽然相同,但因其具体的病机不同,所以在治疗方法上选用的推拿手法及穴位、部位就因之而异。异病同治,即不同的疾病采用相同的推拿手法治疗。某些疾病,病变部位和症状虽然不同,但因其主要病机相同,所以在治疗方法上可以选用相同的推拿手法及穴位、部位。

二、标本同治,缓急兼顾

推拿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若干症状表现出来,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并不都反应疾病的本质,有的甚至是假象。只有在充分了解疾病的各个方面,包括症状表现在内的全部情况的前提下,通过综合分析,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确定何者为标,何者为本。由于推拿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指导下,应该标本同治、缓急兼顾。既要针对疾病的主要矛盾治疗,又要注重疾病次要矛盾的处理;既要积极治疗疾病的急性发作,又要兼顾疾病慢性症状的处理。同时,在推拿临床中,正确地应用标本同治、缓急兼顾的治疗原则,不仅要制定推拿本身具体的治疗方法,还应该依据这一原则与其他治疗方法合理结合。

三、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推拿治疗,是一种运动疗法。不论手法对机体的作用方式,还是指导病员所进行的功法训练,都是在运动。推拿“以动为主”的治疗原则,是指在手法操作时,或指导病员进行功法锻炼时,应该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病情、不同的病理状况,确定其作用力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动作的徐疾和活动幅度的大小。适宜的运动方式,是取得理想疗效的关键。同时,推拿治疗在“以动为主”时,也必须注意“动静结合”,一是在手法操作时,要求医务人员和病员都应该情志安静,思想集中,动中有静;二是推拿治疗及功法锻炼后,病员应该注意安静休息,使机体有一个自身调整恢复的过程。医务人员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动和静一定要合理结合。

发展简史

(1)先秦时期:按摩是主要的治疗和养生保健手段,推拿还应用于临床急救。

《黄帝内经》

●扁鹊治虢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术按摩。

⑵秦汉时期

中国最早的推拿专着《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体外心脏按摩抢救自缢死者。推拿手法逐渐从简单按压、摩擦,向手指相对用力且双手协同操作成熟化方向发展。

●《黄帝内经》概括了推拿具有行气、活血、舒筋、通络、镇静、止痛、退热等作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描述了有关推拿工具-“九针”中的“圆针”和“顶针”。

●东汉张仲景着《金匮要略》,体外心脏按摩抢救自缢死者;四肢重滞的患者可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治疗,其中膏摩,即是将药煎成膏剂,涂在患处进行按摩。

●司马迁着《史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汉代淳于意以寒水推头治疗头痛、身热、烦满等症。

●葛洪着《肘后救卒方》,记载推拿急救方法:卒心痛方,卒腹痛方,抄腹法和捏脊法。

⑶隋唐时期
发展为一门专业的治疗方法,成为骨伤病的普遍治疗方法,已用于治疗内、外、儿诸科,广泛地应用于防病养生,膏摩盛行,对外交流比较活跃。

●隋代所设置的中国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有按摩博士的职务。

●唐代的太医署所设置的四个医学部门中有按摩科,其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授按摩。

●蔺道人所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中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着,第一次系统地将手法运用到骨伤科治疗之中,提出治疗闭合性骨折的四大手法“揣摸、拔伸、撙捺、捺正”,对骨伤科推拿手法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推拿

●李林甫等撰《唐六典》:按摩可除风、寒、暑、湿、饥、饱、劳、逸。

●孙思邈着《千金要方》,“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推崇按摩疗法治疗小儿疾病;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婆罗门按摩法。

●巢元方着《诸病源候论》,全书50卷中几乎每卷都附有导引按摩法。

●王焘撰《外台秘要》,收录了大量的膏摩方,膏剂种类很多。

⑷宋、金、元时期
推拿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丰富的诊疗理论,使推拿治疗作用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宋代还运用按摩催产;宋代有《按摩法》和《按摩要法》各一卷。

●北宋末年政府主持医家编纂《圣济总录》,按摩具有“斡旋气机,周流荣卫,宣摇百关,疏通凝滞”的作用,气运而神和,内外调畅,升降无碍,耳日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复治。

●危亦林着《世医得效方》,记载髋关节脱位倒吊复位法;脊柱骨折悬吊复位法。

●张从正撰《儒门事亲》:按摩也具有汗、吐、下三法的作用。

⑸明代
太医院设十三医科进行医学教育,推拿成为医术十三科之一,按摩之名开始有推拿之称,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

●四明陈氏撰《小儿按摩经》,被收录于杨继洲《针灸大成》,是中国现存最早推拿专着。

推拿

●龚云林撰《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名《小儿推拿秘旨》和《小儿推拿方脉全书》,内容除一部分取材于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外,其余都是作者的经验和见解记录。

●周于蕃撰《小儿推拿秘诀》,又名《推拿仙术》,详细介绍“身中十二拿法”的穴位和功效,并绘周身穴图,在治疗部分,则介绍了用葱姜汤推、用艾绒敷脐、用葱捣细捏成饼敷穴位等法。

⑹清代
太医院未设推拿专科,儿科杂病临床应用得到发展,正骨推拿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推拿与其他中医外治法和药物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相互补充,相互结合。

●熊应雄撰《小儿推拿广意》,全面的总结前人的推拿论述与经验,详细介绍推拿疗法,收录了不少小儿病症的内服方剂,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张振鋆撰《厘正按摩要术》,在《小儿推拿秘诀》一书的基础上增补了一些新的内容,书中所介绍的“胸腹按诊法”。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正骨推拿手法总结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的正骨八法.提出了手法操作的要领。

●吴尚先着《理瀹骈文》清代外治法成就最大的一部着作,将推拿、针灸、刮痧等数十种疗法列为外治方法,膏摩、药摩得到了较大发展。介绍将药物熬膏,或敷、或擦、或摩、或浸、或熨、或熏的方法。

⑺民国时期
推拿科的发展特点是存在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发展为各具特色的推拿术流派,鲁东湘西的儿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禅推拿、山东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经穴推拿。

1949年后

推拿手法测定仪

1956年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推拿专科学校-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校。1958年上海建立国内第一所中医推拿门诊部。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高等中医院校正式设置推拿专业。1987年成立中华中国中医学会推拿会。1991年成立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1997年上海首次招收推拿专业博士研究生。

⑴临床研究
20世纪50年代后期,推拿的临床应用范围有伤、内、妇、外、儿等科病症。
70年代初,根据推拿止痛的作用,开展了推拿******。
从80年代到90年代,推拿治疗范围继续拓展。

⑵实验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开展了推拿的生理作用及治疗机理的初步研究。80年代以来,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情况下,已经从人体实验扩展到动物实验,从临床疗效观察,发展到手法、功法的作用机理研究;研究的层次逐渐深入,从临床指标观察,深入到神经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

常用介质

介质和热敷是推拿临床常用的两种方法,摩擦类手法的操作必须借助于介质才能完成,而且,介质和热敷与手法结合运用,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推拿

推拿时,为了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损伤,或者为了借助某些药物的辅助作用,可在推拿部位的皮肤上涂些液体、膏剂或洒些粉末,这种液体、膏剂或粉末统称为推拿介质,也称推拿递质。推拿时应用介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如《圣济总录》说:“若疗伤寒以白膏摩体,手当千遍,药力乃行,则摩之用药,又不可不知也。”《景岳全书》说:“治发热便见腰痛者,以热麻油按痛处揉之可止”。目前,推拿临床中运用的介质种类颇多,如冬青膏、葱姜水、薄荷水等。

(一)介质的种类与作用
1.滑石粉:即医用滑石粉。有润滑皮肤的作用,一般在夏季常用,适用于各种病症,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介质,在小儿推拿中运用最多。

2.爽身粉:即市售爽身粉。有润滑皮肤、吸水的作用,质量较好的爽身粉可代替滑石粉应用。

3.葱姜汁:由葱白和生姜捣碎取汁使用,亦可将葱白和生姜切片,浸泡于75%乙醇中使用,能加强温热散寒作用,常用于冬春季及小儿虚寒证。

4.白酒:即食用白酒。适用于成人推拿,有活血驱风,散寒除湿,通经活络的作用,对发热病人尚有降温作用,一般用于急性扭挫伤。

5.冬青膏:由冬青油、薄荷脑、凡士林和少许麝香配制而成,具有温经散寒和润滑作用,常用于软组织损伤及治疗小儿虚寒性腹泻。

6.薄荷水:取5%的薄荷脑5g,浸入75%乙醇lOOml内配制而成。具有温经散寒,清凉解表,清利头目和润滑作用,常用于治疗小儿虚寒性腹泻以及软组织损伤,用于擦法、按揉法可加强透热效果。

7.木香水:取少许木香,用开水浸泡后放凉去渣后使用,有行气、活血、止痛作用。常用于急性扭挫伤及肝气郁结所致的两胁疼痛等症。

8.凉水:即食用洁净凉水。有清凉肌肤和退热作用,一般用于外感热证。

9.红花油:由冬青油、红花、薄荷脑配制而成,有消肿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急性或慢性软组织损伤。

10.传导油:由玉树油、甘油、松节油、酒精、蒸馏水等量配制而成。用时摇匀,有消肿止痛,驱风散寒的作用,适用于软组织慢性劳损和痹症。

推拿

11.麻油:即食用麻油。运用擦法时涂上少许麻油,可加强手法透热的效果,提高疗效,常用于刮痧疗法中。

12.蛋清:将鸡蛋穿一小孔,取蛋清使用。有清凉去热、祛积消食作用。适用于小儿外感发热,消化不良等症。

13.外用药酒:取归尾30g,乳香20g,没药20g,血蝎10g,马钱子20g,广木香10g,生地10g,桂枝30g,川草乌各20g,冰片1g浸泡于1.5kg高浓度白酒中,2周后使用。有行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适用于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骨和软骨退行性病症。

(二)介质的选择
1.辨证选择:根据中医学理论进行辨证,根据证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介质。但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即辨寒热和辨虚实。寒证,用有温热散寒作用的介质,如葱姜水、冬青膏等;热证,用具有清凉退热作用的介质,如凉水、医用乙醇等;虚证,用具有滋补作用的介质,如药酒、冬青膏等;实证,用具有清、泻作用的介质,如蛋清、红花油、传导油等。其他证型可用一些中性介质,如滑石粉、爽身粉等,取其润滑皮肤的作用。

2.辨病选择: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介质。软组织损伤,如关节扭伤、腱鞘炎等选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透热性强的介质,如红花油、传导油、冬青膏等;小儿肌性斜颈选用润滑性能较强的滑石粉、爽身粉等;小儿发热选用清热性能较强的凉水、酒精等。

3.根据年龄选择:成年人,一般而言,不论水剂、油剂、粉剂均可应用。老年人常用的介质有油剂和酒剂;小儿常用的介质主要选择滑石粉、爽身粉、凉水、酒精、薄荷水、葱姜汁、蛋清等。

注意事项

推拿是在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阐述和研究运用手法和功法训练防治疾病的方法、规律和原理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推拿以治疗方法为学科分类的特征。

推拿“摇法”

1.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是推拿的基本特征:以操作者的手,或者借用一定的器具以达到手的功能的延伸,或者适当运用操作者肢体的其他部分,在受治者的肢体体表上作规范性的动作,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这些作用于受治者肢体体表上的规范性动作,称为手法。其具体的操作形式有很多种,包括用手指、手掌、腕部、肘部以及肢体其他部分如头顶、脚踩等,甚至运用桑枝棒,直接在患者体表进行操作,通过功力作用于特定部位或经络腧穴而产生作用。这里还包含多个相关联的概念的内涵要素:①手法操作是以医学理论为指导,以防病治病为目的;②手法是操作在受治者的肢体体表上,不需要切开肌肤后导入的手法,是一种无创伤性的自然疗法。

功法训练对推拿专业人员来说,有两重意义。一是推拿专业人员本人必需进行功法锻炼,以助于掌握手法的技巧性;也有利于增加体质与长时间的手法操作和施行具有一定力量的手法动作。二是指导病人功能锻炼,以巩固和延伸临床治疗效果。推拿临床工作人员的功法锻炼有动功和静功之分。而训练病人的功能锻炼,则是参照推拿专业人员功法锻炼的方法结合不同疾病的病理和症状,指导病人进行锻炼的。

2.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的紧密结合是推拿的理论内涵:中医推拿是中医外治法之一,虽不同于药物,但其基本理论也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但由于推拿的临床治疗特点表现为手法在人体体表上操作以及运动人体肢体的治疗方式,在基础理论应用方面,尤以经络腧穴为重。经络学为推拿的重要理论基础,特别与经络学中的“皮部”和“经筋”密切相关。推拿不但重视传统的腧穴,而且还有一些在十四经穴以外具有自身特色的穴位,如呈面状穴、线状穴的天河水、三关、六腑、五经穴、板门等。

推拿

在现代推拿的临床治疗中,在治疗不同系统疾病时应用的理论有一种多元现象。如在治疗内科、妇科疾病时,是采用中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治疗儿科疾病时,则是以小儿推拿的特定穴位、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法等独特的理论指导的;在治疗运动系统疾病时,基本上是应用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理论。由于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推拿是一种以力学为特征的物理疗法,所以为了正确地掌握和操作手法,推拿十分重视现代生物力学的理论和应用。

3.适应范围的宽泛和严格的禁忌证是推拿的临床特点:推拿治疗的范围较广。推拿的治疗范围,是由推拿手法的作用所决定的。不同的临床学科,如骨伤科、内科、妇科、神经科、儿科等,如手法确能改善其临床疾病的某些病理过程,缓解症状,必然会被毫无异议地采纳。它作为一种疗法,其适应症是广泛的,对于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涵盖了临床各科,如眩晕、感冒、头痛、失眠、胃脘痛、胆囊炎、腹泻、便秘、落枕、颈椎病、漏肩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椎骨错缝、四肢关节伤筋、中风后遗症、痛经、月经不调、婴儿腹泻、斜颈、咳嗽、咳喘、近视等,包括在抢救中的应用等。

治疗范围广,但并非对每一种病症推拿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手法所产生的治疗效果,是由手法的作用原理所决定的。当不同的疾病出现同一病理变化,手法作用能产生治疗效果时,临床症状就均得以改善和消除。可是,当同一疾病在不同时期,其某一病理阶段,手法无法产生作用时,治疗就无效。因此,手法的临床应用,一定要根据不同疾病及不同的病理阶段,把握好手法能产生的主治、辅助、参与的不同作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对无效及可能发生的有害结果,应该清楚,加以避免。

推拿作为一种自然疗法,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更是一种无创伤疗法。然而它毕竟是一种外力作用于人体,如果操作错误,患者体位不当或者精神过于紧张,就可能出现一些异常情况,轻者影响推拿疗效,重者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这些在临床中所产生的异常情况,称之为推拿意外。对此古人早有认识,在《幼科发挥》、《古今医统》等医籍中都有记载。

推拿意外发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①诊断不明或误诊;②对疾病的机理和手法作用的原理缺乏认识;③手法操作或者选用不当;④未注意推拿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要减少、避免推拿意外的发生,推拿医生要提高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医疗技能:①提高诊断的正确率,避免误诊误治而发生意外;②提高手法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特别是一些旋转、扳、牵拉等运动关节类手法;③在治疗时需注意有适当的体位。这样就可以预防推拿意外的发生。

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是一种技巧,它是力的运用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严格地说不讲究技巧的简单动作是不能称之为手法的。手法的技巧是关键,而力量则是发挥技巧的基础,两者缺一不可。因此,作为一名推拿专业人员,不但要掌握手法的技术,同时要注意体力的锻炼。

小儿推拿的禁忌证:在小儿有骨折、脱臼、皮肤疮疡、创伤出血等情况时,不宜使用推拿。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医者应态度和蔼,细心耐心,取穴准确,手法熟练,操作认真;室内应空气流通,安静整洁,室温适宜,不可过凉过热,推拿后注意避风,以免复受外邪,加重病情;施术前洗手,修短指甲;在严寒季节,医者双手不可过凉,以免使患儿产生恐惧,造成操作时的困难;患儿的姿势,坐卧舒适自然,无论男女,首选左手各部穴位;操作手法,轻重适宜,用力均匀,对易引起患儿恐惧和哭闹的强刺激性手法,应最后操作;为了防止擦伤皮肤和提高疗效,在推拿时必须事先在推拿部位上抹一些爽身粉或婴儿油或植物油,以起到滑润皮肤、增强手法的作用。

相关词条

《传习录》《旧五代史》《九章算术》《春秋公羊传》《元和郡县图志》
《后汉书》《四书集注》《天工开物》《春秋左氏传》《通鉴纪事本末》
《南齐书》《白虎通义》《五经正义》《明夷待访录》《四库全书提要》
《北齐书》《船山遗书》《新五代史》《伤寒杂病论》《读史方舆纪要》

参考资料

1、《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中国古代典籍一百种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http://www.anmonet.com
4、http://course.jnu.edu.cn/cxgc/tnsf/yemian/001fazhanshi.html

搜索更多有关“推拿”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