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的功效与作用
王叔和的功效与作用简介
(公元3世纪) 王叔和.名熙,叔和为其字。西晋山西高平(一说山东充州)人. 【生平事迹】王叔和曾做过魏太医令,其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不详。后魏.高湛《养生论》中有关于他“..
王叔和的功效与作用
(公元3世纪)
王叔和.名熙,叔和为其字。西晋山西高平(一说山东充州)人.
【生平事迹】王叔和曾做过魏太医令,其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不详。后魏.高湛《养生论》中有关于他“博好经方,洞识攝生之道”的记载,唐.甘伯宗《名医传》谓他“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养生之道.”王氏著有《脉经》l0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他曾整理编纂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使之流传于今,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另外,尚著有(脉诀图要》6卷,《脉赋》l卷,《脉诀发蒙》3卷.《论病》6卷等,均佚。
【学术思想】王叔和对中医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脉学的研究和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
l.总结脉学,编纂《脉经》。王叔和在临证实践中体会到了脉诊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正如他在《脉经》序中所言:“脉理精徽。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所以他继承前人对脉学研究的成就,汇集了《内经》、《难经》以及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人的有关文献,结合自己和同时代医家经验,撰成《脉经》一书.使脉学理论和方法系统化、规范化.推动了我国医学的进步,并对世界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王氏对切脉方法进行了重大改进,把《内经》的遍诊法、张仲景的全身“三部诊法”发展为寸口诊法,切脉专取两手寸口,也称“三部九侯”,以寸、关、尺为三部,以浮、中、沉为九侯。只是在两手无脉的危急病候时,才切诊人迎、趺阳和太溪。其次,王氏吸收《难经》、仲景脉法及《脉法赞》之论,提出寸口分主脏腑的理论,以左寸属心与小肠,左关属肝与胆,左尺属肾与膀胱。右寸属肺与大肠,右关属脾与胃,右尺属命门与三焦。后世医家皆从其说。脉形的整理是王叔和对脉学的又一功绩.他把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24脉.基本概括了临床上经常出现的一些脉象.后世脉象种数虽有增加,但基本不出其左右。同时他还对各种脉象作了比较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的描述.这就使学习者易于理解和掌握,王氏可谓在脉学中做此类工作的第一人.最后,王氏还注意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将脉、证、治、判断预后等统一起来,这就使脉学理论更加充实和完备。
2.整理编纂《伤寒杂病论》。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不久,即散失于战乱兵燹①之中,赖王氏汇集、整理、补充,分为《伤寒论》和《金匱要略)两书,使之得以流传至今。王氏对《伤寒论》的研究亦颇有功夫。他从脉、证、方、治几个方面着手,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一般认为,现行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之《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和书后部分(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8篇,均系王叔和所增,将这些篇章与其所著《脉经》有关诸篇相参,此说确有可信之处.在此诸篇尤其是后8篇中,王氏突出研究了仲景治法,将仲景所用汗、吐、下、温、刺,灸、水、火诸法加以分类比较,进行分析.很切合临证应用。对于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的功过.后世多有褒贬,而以宋.成无己等言为公允。其评价云:“仲景《伤寒沦》得显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可见王氏正是保留古代文献,发扬仲景之学的功臣。
3 主张早期治疗.提倡预防疾病。王氏在《伤寒例)中说:“凡人有疾,不时即病.隐忍冀差,以成痼疾。…。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者,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强调了早期诊治的重要性。其于养生则认为“食不欲杂”,平时饮食要适量.“多食令人彭亨短气或致暴疾”。从夏至到秋分.要少吃油腻“饼臛②”类食物,这些食物的危害与酒相似,“当时不必皆病.入秋节变,阳消阴息,寒气总至,輒多诸暴卒病疠,由于此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这种提倡平时讲究卫生的思想,大有预防医学之意义.
总之,王氏总结周秦汉魏以来的脉学成就,而又加以经验.充实内容,著成《脉经》 一书,继往开来,为我国脉学的代表人物,在世界医学史上也頗有影响;他收集《伤寒杂病论》于散亡之余。加以整理编纂.对于保存古代医学文献、促进医学发展有一定贡献。
【简释】
⑴燹 xian3
xiǎn
<名〉
(1)野火
燹,野火也。——《玉篇》
(2)又如:兵燹(因战争所遭受的焚烧破坏)
(3)后专指兵火、战火
先圣旧宅,近日亦遭兵燹之厄,可叹也夫!——宋·庄季裕《鸡肋篇》
历世既久,悉毁于兵燹;间有遗编,多为世俗秘而藏之。——宋·张存《重刊埤雅序》
久闻离乱今始见,烟火高低变烽燹。——明·高启《次韵杨孟戴早春见寄》
xiǎn
<动>
(1)焚烧
及闻蕙棺被燹,顿违共穴之情。——《红楼梦》
⑵臛 huo4
huò
〈名〉
①肉羹
臛,羹臛。——《广韵》
②做成肉羹:鸭~。蛙羹蚌~。“~江东之潜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