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治疗脂肪肝最佳方法:这个古方治疗脂肪肝出乎意料
小编导读
喜欢吃肥肉、运动少、睡觉晚,这是脂肪肝最“喜欢”的生活方式了,而它却是很多年轻人的生活习惯。现在脂肪肝患者年龄越来越小,有人20岁出头就得了这样难缠的慢性病。中医如何解决这类疾病?下面安老师手把手教你,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有效治疗脂肪肝的思路和用方。
病情资料
张某,男,20岁,2018年10月6日初诊。
主诉:脂肪肝9个月。
现病史:患者今年1月份体胖,平素易乏力,去某军区总医院检查,转氨酶160U/L,B超示重度脂肪肝,口服降血脂药8个月,害怕有副作用遂停服,后自感右肋部隐痛,经体育训练后,108公斤减至104公斤,B超仍示重度脂肪肝。
刻下症:右胁肋部痛,乏力,纳食香,大小便正常,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舌体胖,舌红,苔白腻,脉滑数。
个人史:平素喜吃肥肉,运动少,睡觉时间晚,一般在凌晨1点钟以后入睡。
病因理论
1.问诊求因
患者过食肥肉,久则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受损变生膏脂,兼之入睡时间太晚,导致肝失疏泄,进而影响脾运化水谷、化生精微的功能,水湿痰饮停聚与膏脂互结,结于肝,通过问诊获得的病因是平素喜吃肥肉、运动少、睡眠时间晚引起痰湿、膏脂结聚。
2.审症求因
通过审症,脂肪肝与痰湿有关。
病机理论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的生成、转输有赖于肝主疏泄和脾主运化的功能正常,患者过食肥肉,久则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受损变生膏脂,兼之入睡时间太晚,使得不能实现“人卧血归于肝”,日久则肝失阴血的充养,导致肝失疏泄,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停而为水湿,聚而生痰,痰湿与膏脂互结于肝,《难经》称为“肥气”,西医称为脂肪肝。
有形实邪阻于肝部,不通则痛,故右胁肋部痛,若停于筋膜腔隙,则肥胖;人体经常运动,可更人体气机调畅,血脉流通,若四体不勤,则使机体血运行缓慢,兼之膏脂痰湿中阻,脾气不足,清阳不升,则疲乏;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为肺胃雍热之象,舌体胖、苔白腻为脾虚痰阻之象;舌红、脉滑数为热壅湿阻之象。综合以上分析,病位在肝脏,病变与******关系密切,涉及肺胃二脏,属本虚标实,以脾气不足为本以痰湿内停、肺胃雍热为标,病机是痰湿内停。
方药分析
1.处方资料
防风通圣散,口服,1次20克,日2次;决明子100克,车前子100克,菊花30克,蒲公英50克,代茶饮,并送服防风通圣散。
2.方药的选取
患者属实多虚少证,为本虚标实,以脾气不足为本,痰湿内停、肺胃雍热为标,辨证为痰湿内停、肺胃雍热兼脾气不足证,治疗时以化痰除湿、清泻肺胃为主,益气健脾为辅,以防风通圣散配合代茶饮的中药。防风通圣散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由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栀子组成,具有疏风解表、泻热通便的作用。
手把手教你做临床
《从中医理论到临证实践:安老师手把手教你做临床》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且临床资料较全的临床初诊案例,对辨证治疗过程给予详细的分析与归纳。抽丝剥茧地揭示出了将中医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的全过程,适合中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的年轻医师以及一切中医爱好者阅读学习。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从中医理论到临证实践:安老师手把手教你做临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安俊英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